狠狠的日_www一区二区_99精品99_久久久久综合_aaa在线_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舷內外 > 正文

《船舶行業準入條件》公開征求意見

2013-09-09 08:14:20   來源:國際船舶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工信部日前發布《船舶行業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從生產設施、設備和計量檢測等方面對船舶企業提出了多項準入要求。

意見稿提出,企業主要生產技術指標應達到:鋼材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造船綜合能耗每萬元增加值不高于0.25噸標準煤;企業應具有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具有省級及以上技術中心,每年研發經費投入不低于年銷售收入的3%。征求意見稿還要求,企業的生產設施布局和資源配置應滿足現代造船模式總裝造船的要求,具備與所建造船舶相適應的岸線、船臺或船塢、舾裝(產品庫 求購 供應)碼頭、起重設施、車間和倉庫。企業應具有與總裝化建造技術相適應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集成能力。

附件:

船舶行業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

一、總  則

(一)[目的]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印發的《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化解產能過剩矛盾,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技術水平,加快轉型升級,引導船舶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和行業規劃,特制定本準入條件。

(二)[支持方向]國家鼓勵企業做強做優,加強技術和管理創新,全面建立現代造船模式,提高船舶設計制造水平、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升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管理水平,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淘汰落后產能。

(三)[性質]國家對船舶建造企業發展實施分類指導,對符合本準入條件的企業進行公告。企業可按自愿原則進行準入條件的申請,滿足條件的可享受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支持。

(四)[適用范圍]本準入條件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臺灣、香港、澳門地區除外)符合CB/T 3000《船舶生產企業生產條件基本要求及評價方法》(以下簡稱CB/T3000標準)要求的一級鋼質船舶生產企業。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船舶工業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省級船舶工業主管部門)可參照本準入條件和CB/T 3000標準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二級及以下鋼質船舶生產企業的準入條件。

二、基本要求

(五)[法人和營業執照]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經營范圍包括船舶建造的有效企業法人營業執照。

(六)[產業政策]符合國家船舶工業產業政策要求,不得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產品。

(七)[注冊資金]注冊資(本)金應與企業的生產規模相適應。

(八)[生產用地]應具有生產場所用地的長期使用權(按照國家生產用土地使用權的規定);租賃場地組織生產的企業,應具有至少十年以上的租賃期限。生產用地面積應與企業的生產規模相適應。

三、生產設施、設備和計量檢測要求

(九)[生產設施]企業的生產設施布局和資源配置應滿足現代造船模式總裝造船的要求,具備與所建造船舶相適應的岸線、船臺或船塢、舾裝碼頭、起重設施、車間和倉庫,并應具有良好的交通環境及供電、供水、供氣能力。

(十)[生產設備]應具備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船體加工設備、機加工設備、涂裝(產品庫 求購 供應)設施與設備等主要生產設備, 其性能和精度應能滿足船舶建造的要求。

(十一)[計量檢測]應具備完善的檢測手段和檢測儀器設備,至少包括:密性試驗用設備、傾斜試驗用設備、無損檢測設備、測厚儀、理化實驗設備等檢測設備及各類計量器具, 其性能和精度應能滿足船舶建造的要求。

四、建造技術能力要求

(十二)[總裝造船要求]企業的造船生產應滿足現代總裝造船的要求,具備以中間產品組織生產為基本特征的總裝造船體系和作業主流程。造船生產管理體制和生產組織形式應與作業主流程、工程分解方式相適應。

(十三)[生產管理要求]應按照精細化管理和準時化生產的要求建立工程計劃管理體系,能夠進行生產能力測算、生產資源與生產任務的量化平衡分析,具有企業標準作業周期和作業指導書。

(十四)[生產設計能力]應設有獨立的設計機構,具有現代船舶生產設計能力,能夠按區域/階段/類型供圖,提供各作業階段完整的物量、工藝、工時、納期等信息。

(十五)[信息化管理]應具有與總裝化建造技術相適應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集成能力,建立船舶建造基礎數據管理體系和分析系統,至少包括:船舶產品數據庫(PDM)、企業資源數據庫(ERP)、工時/物量基礎數據庫等。使設計數據、生產資源數據、物流數據等信息在統一的平臺上能夠共享。

(十六)[生產技術指標]企業主要生產技術指標應達到:鋼材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造船綜合能耗每萬元增加值不高于0.25噸標準煤,分段無余量制造率不低于70%,分段上船臺(進塢)無余量搭載率不低于80%,下水(出塢)前舾裝工程完整率不低于85%。各項指標評定按照CB/T 4335《船舶建造技術水平評估方法》執行。

五、技術創新和產品要求

(十七)[技術創新]企業應具有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具有省級及以上技術中心,每年研發經費投入不低于年銷售收入的3%。

(十八)[產品符合性]企業所建造的船舶產品應符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符合相關的國際公約、規范、標準,以及國家有關法規和安全、環保、節能等方面的要求。

(十九)[產品檢驗要求]企業所建造的船舶應按照要求通過船舶檢驗機構的審圖、相關建造工藝認可,完成船舶建造各階段驗收,獲得船舶檢驗合格證書。

(二十)[售后服務]應具有完整的售后服務管理體系和保修(包修)制度,為用戶提供相應的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和維修服務。

六、人員要求

(二十一)[企業領導]企業領導中應有專人負責技術、質量和管理工作,并具有相應的技術職稱和主管相關工作的經驗。

(二十二)[技術人員]應配有適任的、能覆蓋船體、船機、船電等專業的技術、檢驗和檢測人員。

(二十三)[技術工人]應具有與生產規模和所建造的船舶相適應的技術工人,全部船舶焊工均應持有船舶檢驗機構頒發的焊工證書,持證上崗。無損檢測人員應具備相應的資質,持證上崗。

(二十四)[專業管理隊伍]應建立企業發展規劃、經濟分析、風險控制、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專業化管理隊伍。

七、質量保證體系

(二十五)[管理體系]應按ISO 9000系列標準或GB/T 19000系列標準的要求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并通過第三方認證。

(二十六)[質量管理制度]應制定企業質量方針及質量目標,并建立采購質量控制制度、過程質量控制制度、庫房及原材料管理制度、質量信息管理制度、技術管理制度、外包(外協)管理制度等。

(二十七)[質量機構和人員]應建立與船舶生產相適應的質量管理機構,設有獨立產品質量質檢機構并配備專職質檢人員,質檢人員應具備相關崗位任職資格。歸檔保存船舶建造過程中全部檢驗資料和全套完工圖樣,交付時應有船舶檢驗機構頒發的檢驗合格證書,并建立質量追溯和責任追究體系。

八、安全生產、節能環保、職業衛生和社會責任

(二十八)[安全生產]企業應按AQ/T 7008《造修船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和相關規定的要求,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并應取得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一級達標證書。

(二十九)[環境管理]企業應按ISO 14000系列標準或GB/T 14000系列標準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并獲得第三方認證,建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規章制度,制定能耗限額標準和節能減排措施,落實單位產品生產能耗限額標準。企業廢水、粉塵、廢氣、噪聲等的處理要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要求。

(三十)[職業安全衛生]企業應按OHSAS 18000系列標準或GB/T 28000系列標準建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并獲得第三方認證,為企業員工配備勞動保護和工業衛生設施,提高企業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水平。

(三十一)[社會責任]企業應合法經營并依法納稅,用工制度應符合《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并須按國家有關規定交納各種社會保險。

九、監督管理

(三十二)[公告管理]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對經省級船舶工業主管部門審查符合本準入條件的企業進行核查,定期公告符合條件的企業名單,對列入公告的企業實行社會監督、動態管理。公告管理辦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三十三)[地方管理部門職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船舶工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企業準入條件申請的受理和審查,并對企業準入條件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三十四)[相關組織、機構職責]船舶工業行業組織、專業機構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做好船舶建造企業準入工作。

十、附則

(三十五)對本準入條件的第五至第十一條、第二十一至二十七條,應按照CB/T3000標準對一級鋼質船舶生產企業的相關規定進行審查。

(三十六)本準入條件所引用的標準均以最新有效版本為準。

(三十七)本準入條件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三十八)本準入條件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解釋。